典型病例
7岁的男孩童童从3岁起就经常肚子疼,部位以脐周为主,经常反酸水,吃东西不对劲时还会呕吐。家里人多次带孩子化验大便、做胃肠超声检查、拍腹部平片、化验血微量元素等,却一直没查出原因。家里对童童补锌、补钙及间断服健胃消食片也没有什么好转。在沈阳市儿童医院,经尿素碳十三呼气试验检查后,童童被确诊为幽门螺杆菌胃炎。经2周用药治疗后,孩子腹痛的症状消失了,食欲也逐渐好转。经过3个月的随访,童童预后良好,没有复发。
病因:共用餐具可能互相传染
赵昕介绍,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目前尚不清楚,较多的依据证明幽门螺杆菌是从人到人的传播,目前较多的依据是支持口-口与粪-口途径传播。有人提出母亲喂小孩饭前的咀嚼食物或吃饭时共用一个饭碗,共食用一盘菜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播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同样尚不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有赖于细菌的毒力因素和致病因素,适应性酶和蛋白以及黏附于细胞和黏膜,使其能在胃腔内生存,其分泌的毒素和诱导的炎性介质,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
症状:反复腹痛、恶心、反酸
赵昕介绍,幽门螺杆菌是一慢性感染源,进入体内后主要定居在胃黏膜,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不同的临床后果,儿童常见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主要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是反复腹痛,无明显规律性,通常在进食后加重。疼痛部位不确切,多在脐周。幼儿腹痛可仅表现不安和正常进食行为改变,年长儿症状似成人,常诉上腹痛,其次有早饱、恶心、上腹部不适、反酸等。部分患儿可有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等。
小儿消化性溃疡:新生儿期以突发性上消化道出血或穿孔为主要特征,常急性起病,以呕血、便血、腹胀及腹膜炎表现为主,易被误诊,出生后24~48小时发病最多。
婴幼儿期患儿以急性起病多见,烦躁不安,食欲差,突然呕血、黑便,前期可能有食欲减退、反复呕吐和腹痛,生长发育迟缓等。
学龄前期腹痛症状明显,多位于脐周。呈间歇性发作,与饮食关系不明确,恶心、呕吐、反酸、贫血与上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
治疗:药物联合治疗
是否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都需要接受根除治疗?
赵昕介绍,尽管儿童是幽门螺杆菌的易感人群,但考虑到根除治疗困难以及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产生不良反应等因素,对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给予根除治疗显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现在主要采取两种和三种药物联合治疗,疗程2周,定期复查的治疗方法,一般预后良好,但易复发。”赵昕介绍介绍,沈阳市儿童医院现已开展该项检查5年,成功检查治疗了大量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儿。
因为幽门螺杆菌可同时存在于唾液中,所以要注意刷牙,与他人分餐,注意餐具消毒。若家庭中有一人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他家庭成员也进行检测,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本报记者 杨主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