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周刊记者 王 崇
我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她花了很多时间,写了长长的一封信。信里表达了对我的关注与欣赏,也表达了对我一些做法的不认同。同时,基于对我的信任,她谈了很多自己的事情,并且愿意与大家分享。
她提出了几个非常好的问题。其中之一是:当孩子哭闹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家长可以做什么?
这是多好的读者啊。我内心感激。今天刊登出来,一方面回复,一方面与大家一起探讨。
王崇,你好:
今天心情真的有些糟糕,所以给你写这封信倾吐一下。知道你很忙,所以我也并不奢望你的回信。
王崇回复:
我很感谢你的这份信任。
我是从玩沙的那篇报道开始注意《新闻晨报》星期日的版面的,从而开始注意你。说老实话,对你的文章我一直关注并欣赏,但对于你给读者提问的回答,我一直认为不怎么样。因为你似乎并没有帮读者解决实际的问题,你总是说:你怎样想的,你过得好吗,你对自己满意吗?你自己的事情能告诉我更多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好了,对自己满意了,心态平和了,才能给孩子一个更安全,更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而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也只有父母才能最终解决孩子的问题。
但是我认为,当一个人有问题求助于你的时候,也必定是他无助、无分析能力、经过各种努力达不到目的、想不出其他办法、需要听听旁边专业人士建议的时候。在这种时候你只说上面那些话,就好像别人在火里,而你在水里,感觉轻飘飘的。
所以,虽然我有很多问题,我基本上没有向你提过问题请你解决,因为我知道你有心也解决不了,但是我还是偶尔给你发过短信,微博评论,包括今天的这封邮件,因为我确实想找个人倾吐一下,或听听别人的意见。这个人应该是有专业知识的,而能在我们身边随时帮助我们的人真的太少了。
王崇回复:
谢谢你明白我的本意。但你的建议也非常好,不知你注意了吗,我近来的回复已经有所调整。之前我自己受困于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想成为自己问题的解决者,那样感觉会更好。我只是一个协助者,透过提问,可以帮助写信者整理思路。但这毕竟不是面对面的谈话,效果的确会有不同。而且,也不是一对一谈话,还有很多非当事人在阅读报纸。所以我就调整了。谢谢你。
我有一个儿子,4岁半了,今年上幼儿园中班,按理说是老生了,上学应该不会再哭闹了。可是现在每天上学的日子,从一醒来他就陷入深深的忧愁中,不停地告诉我他不喜欢上学,他情愿生病、打针也不愿意去幼儿园,这种情况每天都在上演。这个学期过完暑假的第一个星期表现是最好的,后面基本上都开始闹了,当然偶尔也有好的时候。今天是本周的最后一天,早晨醒来,他就又重复了上述的话,眼泪在眼眶里打滚,但是他用手擦掉了,并控制了自己的哭泣。我搂着他告诉他明天就不用去了,今天是必须要去的,我爱他。于是起床、吃饭、还玩耍了一会儿,到教室已经晚了。到学校的时候他就又开始轻声啜泣,我抱着他,一边上三楼一边告诉他时间很快的,下午就可以来接他。送进教室要分别的瞬间,他哭出来了,当然影响了小朋友的上课,这时候生活老师和班主任都过来了,叫他不要哭。于是他哭得更厉害了,抱着我求着我说:“妈妈,我不要上学,你带我回家吧。”我觉得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的紧张和恐惧,我觉得我的心底在动摇,我确实想立刻带他回家,虽然我嘴上还是在劝说他上学。他还在嚎啕大哭,这时候生活老师一把拽住他往卫生间走,拖到水池边,让他吐(我儿子一哭就会吐),还叫他不要哭。我突然间就有些生气了,我说老师请你对他温柔些,他现在很害怕,他胆子很小。于是生活老师可能也有些不开心了,说我已经用尽我的温柔对他了,而班主任老师在一边不语。儿子最终是进到教室里了,帘子拉上了,小小的哭声像锥子锥着我的心,我就这样带着一肚子的不愉快回到家,我不知是气自己的无能,还是气儿子到现在都不适应,抑或是气老师的态度。我只是知道我很不高兴。
王崇回复:
只要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就不难理解一个母亲的心。这段来信,写得很生动、具体。让每个人都照见了生活。
写下这些后,我不知道如何继续,我暂停了。下面的这些是星期一接上的。
那一整天我一直无法释怀,对自己,对孩子,也对老师,我觉得我必须找班主任谈谈。下午放学我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与班主任谈了近20分钟,老师说孩子就早晨到校这个时间点吵,等我走了,过一会儿他就好了,其他时间表现都还可以。我于是就孩子的学校氛围询问老师,他是否觉得待在学校有压力感,如果这样的话他是不愿上学的,希望老师可以给他一个更轻松的环境,因为他比较敏感而胆小,任何让他不安的因素都可能让他恐惧上学。当然我还是无法了解儿子为何不愿上学,但是我把我的想法和希望与老师做了沟通,至少在我这方面我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我的心平和下来,我也向生活老师致了歉意。
王崇回复:
当事件发生后,人的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思绪同时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信任老师,并且找老师聊聊,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孩子在家里愉快地渡过了两个休息天,今天是星期一,他如法炮制上周五的哭闹,我尽我可能地安慰他,只是不松口同意他不去。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他告诉我说想和我待在一起。我也问过他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幼儿园,那妈妈可以给你换一个幼儿园; 或者幼儿园有什么事情你不喜欢,你可以告诉妈妈,妈妈可以试着帮你解决,但都没有结果。在你们的报纸上我曾看到这样一段话,是哪位专家说的我忘了,大致意思是:一个小孩如果为了上学的事而大哭一个月,那该是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呀,就算是大人也受不了,何况一个孩子?如果是我就坚决不让他去了。而另外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是一个小姑娘在幼儿园一直啼哭,于是老人就经常不让她去,她的学上得断断续续的,进了小学也每天在课堂上啼哭,问题来了——同学、老师、家长都指责小姑娘影响整个班级,弄得她父母不知如何是好,前来求救。心理咨询师于是说家长在幼儿园时不应该一直害怕面对孩子的哭泣,应该坚持该坚持的事情,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去做的,现在只能与各方面沟通求得理解,慢慢带小姑娘走上正轨。
我对这两种观点都赞同,但它们是冲突的,而且它们同时体现在我儿子身上,他已经哭闹一年多了,我不知道他有多大的苦楚每天都不愿上学,我也不能在他的请求哭闹下答应他的“今天就不要上学了吧”的要求,我知道他不会只是今天,而是每个今天。我现在每天早晨从起床到送他进入教室都陷入无比的煎熬中,还得以轻松、温柔、平和的生态来对待他,我有时觉得我也快要失控和崩溃了。
一个孩子的母亲王崇回复:
你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孩子哭泣,不愿意上幼儿园时,家长可以做些什么?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当孩子哭泣不想上幼儿园时,无论是去还是不去,都是解决方案。但就我自己与孩子相处的经验,当遇到与孩子有关的状况时,先不急着去想解决方案。除非那件事事关孩子的生命安全。
为什么不急于为孩子寻求解决方案?
孩子与我们不同,他们活在当下。当下那一刻,他感受到什么,他们就会急着找解决方案。如果你真的顺着他们那样做了,很可能很快他们自己改变了想法,不再想那样做了。那样,成人会很恼火,觉得孩子一会儿一个主意。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带孩子(那时他4岁)看望父母,一到家门,他发现他的球没有带来,就哭着说不要呆在外婆家,要立刻回家。那一次,我印象很深,他哭闹得很厉害。外公、外婆想出各种方法劝他,没有任何效果。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选择带孩子回家当然可以,可是,也不一定非要那样做。
因为比较知道,孩子就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当孩子哭闹想要达成一件事而不成时,我通常都不太焦虑(这也是练出来的)。所以,我安静地抱起他,出了门。因为我需要一个与孩子两个人的安静空间,那样没有第三个声音来干扰我们。由于我是平静的,所以我安静地抱着他出去时,我已经可以感觉到孩子身体上的变化,他在感受已经发生的事,以及这件事对我的影响。看到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他也慢慢平静了很多。
我找了一个地方,抱着他坐下,对他说:“喜欢的球没有带来,真伤心啊!我很能理解你。”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又伤心大哭起来,哭声比之前的还要响。我听到哭声,心里就高兴了。为什么呢?
很显然,这大大的哭声表示他真的很伤心,而且被一个人理解了,所以才更大声地哭了。但就是因为这份理解和被允许,他的哭与之前的哭已经不同了:他在透过哭来慢慢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并且感受到有妈妈陪伴的安全和自由。
接下来,我什么都不做,就抱着他,安静地陪着他,让他自由地哭。
不知道大家近几年有没有好好地哭过。当哭被理解和被允许时,那个哭是很舒服的。眼泪流出来了,就好像河道疏通了,身体和心理都会感觉到无比的舒服,只是人可能会感觉有些疲劳。
没有体验过的各位,找个你信任的人,好好地哭上一次,就能体会我所说的了。
再来说我的孩子。哭了一会儿,就没有什么动力和理由再哭了,也哭累了。一会儿,就趴在我怀里睡着了。我抱着睡着的孩子再次回到父母家,父母自然是很高兴,心里的焦虑也放下了。这个时候,我对父母说:“小孩子就是这样,我只要抱着他,理解他很伤心就可以了。”看到我们可以继续留下来,而且孩子很安静,父母也在默默地学习如何与哭闹的孩子相处。放下睡着的孩子,又可以和父母聊聊天,真是一个绝好的时机。
说到这里,这位妈妈一定会问:那如果我的孩子不是去外婆家,也没有睡着,哭若停了,但知道还要进幼儿园,再哭怎么办?
好问题。这两件事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位妈妈遇到的情况更不容易。我们继续。同理,在最初的时候,要允许孩子哭,并且理解孩子,一定有他的原因不喜欢去幼儿园。所以,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一定有你的理由,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
顺便提一句,为了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为人父母的我们提早起床,提早送孩子,给孩子留出充裕的时间难过和哭是很重要的。
有了这个前提,就安静地抱着孩子,觉察自己的内心,不犹豫,不焦虑,就安静地抱着孩子,让他好好哭个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同时不给孩子说任何道理,甚至不要说太多话是这件事的关键。
事实上,类似的方法我在报纸上介绍过好多次,但很多读者来信会说效果不好。我想,最关键的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语言。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其实中国人是很爱说道理的,当孩子出现状况时,很多人会因为自己的焦虑给孩子说好多话,徒增孩子的焦虑。
尽管不容易,但却是修炼自己的好机会。
孩子哭一会儿,因为被理解和被允许,同时有妈妈陪伴,通常很快会平静下来。但是,只要妈妈一站起来,他们一感觉到还是要去幼儿园,他们就又会像开了闸的洪水,再次哭起来。
但是请注意,若之前的情绪和语言管理好了,那么这一次的哭可是与之前的哭大不一样了。
由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期继续探讨这个话题。
感谢这位妈妈的来信,我们可以一起学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