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就要到了,节假日总让大孩子小孩子们欢呼雀跃,但不可忽视的是,节假期间,由于孩子们自由活动时间较多,而家长们则又可能会因为忙碌而疏忽大意,从而使儿童意外伤害处于高发期。为保护儿童的安全健康成长,有关专家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绷紧“安全”这根弦儿,除了要尽到监护义务外,更要时时给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并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及时开展自救和他救。
□本报记者 梁蕾
指导专家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急诊科主任 田勇
小学生易“受伤害”,公共场所需加强监护
儿童时期,孩子们在努力生长发育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着对世界、对外界环境的认知。这个过程中,保护意识、安全意识还在形成中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相对来说,在儿童时期,小学生是较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的人群,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年龄较小,自我保护意识较弱,但又开始了校园生活,相对于幼儿期社会活动又增多了,故而极易在公园、街道甚至商场等公共场所活动玩耍时,稍不留神便意外受伤。
鉴于此,在儿童时期,家长作为监护人,一定要尽到自身的监护义务,不仅在公园、商场、街道等公共场合注意对孩子的监督和看护,而且还要经常不断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培养、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让孩子本身也绷紧安全的“弦”儿。
扭挫伤、骨折、交通事故等
都是常见的意外伤害
在各种意外伤害中,软组织挫伤及骨折等是相对常见的伤害类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气变热,假期到来,孩子们的户外活动随之多了起来,难免磕磕碰碰;另一方面,逐年上升的交通事故也是造成意外伤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呼吁人们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同时,提醒家长们带孩子玩耍时要选择安全的环境,最好远离交通繁忙的要道。此外,孩子们在玩滑板、轮滑、骑车时,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也要到位。
溺水是儿童较易遭到的意外伤害。避免溺水,除了注意游泳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外,更重要的是选择正规游泳场所,到有救生员、具备安全防护措施的游泳场所游泳,千万不要游“野泳”,不要到环境不明的河里、水道等处游泳。
气管异物是儿童较容易发生的意外,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喜欢在嘴里含着东西不咽,一旦发生咳嗽、笑闹等情况时,嘴中含着的东西就可能进入气管,发生意外。因此,家长对于年龄较小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一定要做好看护,不要给他们吃花生、豆类、坚果、过粘的食物、或者果冻等饮食,更不要让孩子出于好奇把一些小玩具、笔帽等物品放在口鼻中。同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含着东西玩耍,更不要在吃东西时打闹、说笑;无论吃什么都要嚼烂了再咽下。
学点急救措施,关键时刻“保命”
骨折别轻易搬动:无论是摔伤还是交通事故,如果发现有骨折,如肢体出现明显畸形,这个时候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人员来救护,自己不要轻易搬动伤者,尤其是伤处要制动,以免因搬动而出现二次损伤,反而加重伤情。如果外伤未出现骨折,则可在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之前先通过冰敷等方法止血。
气管异物可拍背或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气管异物造成的窒息缺氧,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导致大脑受损伤甚至致命,因此掌握一定的急救方法十分重要。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如1岁以下的婴儿),可让孩子头部低于胸部,拍背帮助异物排出;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则可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患者取立位或坐位,施救者站或跪在患者背后,并将双手环绕在患者腰部,同时让患者弯腰头部前倾;施救者一手握拳,使拇指掌关节突出处顶住病人腹部正中线剑突下、肚脐上方2厘米;用另一只手抓牢握拳的手,向上向内快速猛烈冲击病人腹部。通过挤压胸腔,使异物从气道内排出来。
烧烫伤先用凉水冲:如果不慎发生烧烫伤,家长应让孩子离开热源,立即抱在水管下用冷水冲15分钟以上,或者也可在保护好创面的同时用冷水浸泡、冰块冷敷等,并及时送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乱用酱油、牙膏等涂抹在伤处。
心肺复苏:因溺水、电击等意外可能会导致心跳骤停,若不能及时抢救复苏,大约4到6分钟就会造成患者大脑及其他重要脏器组织的不可逆的伤害。因此,一旦发生意外,最好争分夺秒进行心肺复苏。当看到有人倒地首先应判断还有没有意识,如果患者已无意识反应,就要立刻实施胸外心脏按压,其方法简单来说是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中指放在一侧乳头上,两手重叠,十指交叉、相扣,两臂垂直,用身体重量向下连续用力快速按压;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吹气,一手压前额,一手提下颌,抢救者嘴唇包住患者嘴唇,连续吹气两次,如此反复。
多说一点:别让孩子意外受“内伤”
对于家长们来说,除了精心照顾孩子生活外,家长们也应学会真正关心孩子的内心,照顾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家长要真正陪伴孩子,而不是图省事把孩子交给手机、电脑等“电子保姆”;保护孩子不受外伤意外的同时,也不能过度溺爱孩子,还是要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走出家的小环境,多接触外界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