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指出,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29个省级地区的最大骚扰电话源头来自于本地。就骚扰电话类型来看,2014年,“响一声”电话以50%的比例位居骚扰电话数量的首位,其次为广告推销、诈骗电话、房产中介和保险理财。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广东、上海、北京是骚扰电话的三大全国主要骚扰源,来自这三个地区的骚扰电话不仅严重骚扰本地用户,同时也对全国各地的用户构成严重的骚扰。
其实,骚扰电话不仅只针对普通老百姓,许多娱乐圈中的艺人也难幸免。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获悉,近日,曾在上世纪90年代以一部“琼瑶剧”走红的某女演员就因为接到一通诈骗电话,使自己多年积蓄的800多万元人民币被骗一空,数额之大让人震惊,目前已经向警方报案。据了解,在此之前,已经有多位艺人因接到骚扰电话被骗取钱财,损失惨重。数据显示,去年全国骚扰电话270亿通,其中相当高的比例涉嫌诈骗及理财推销。
骚扰电话如此猖獗,为何就治不住呢?有业内人士说,一方面是骚扰电话太分散了。在移动电话高普及率的当下,想要迅速准确地查找到电话源头,绝非易事。另一方面,现在的骚扰电话隐蔽性强。借助互联网平台,骚扰电话甚至可以随意改号,这为许多屏蔽软件和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技术难题。而且,到底什么样的电话算“骚扰”,界定不清也导致难以依靠有效的法律武器进行治理。
所以,治理骚扰电话现象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多方面配合与协作才能实现的事情,不仅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很多技术方面的研发与设计。同时,加大对泄露个人隐私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骚扰电话主要行业如地产、银行、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建立追索个人信息泄露的机制等也很必要。此外,广大市民也应该时刻提高警惕,能清楚识别推销、诈骗等电话及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在花样繁多的骚扰电话类型中,以诈骗形式最为常见。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为您总结了一些骚扰电话中常见的诈骗手段,仅供参考。
一.中奖电话。 近几年,不少诈骗分子冒充“热门综艺节目官方”身份,向被害人打电话散布中奖消息,并向被害人发送中奖查询网站,而该网站系与实际官网样式、风格非常相似的钓鱼网站,很容易以假乱真,让被害人误以为自己中奖。
二.“电话欠费”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电信工作人员打电话到事主家中,谎称事主在某地办理了固定电话并已造成欠费。当事主反映并未登记办理“欠费”电话时,作案人员即会继续以事主身份信息泄露、被他人冒用、公安机关正在调查此事为由,将电话转接到所谓的公安部门报案。接下来,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民警谎称事主的身份资料被人盗用,银行存款可能不安全,或称事主涉嫌“洗黑钱”犯罪,诱骗事主将银行存款汇入不法分子提供的安全账号内。
三.冒充熟人。 前段时间,很多网友都反映接到了来自“领导”的电话或者是与“熟人”玩起了电话版“猜猜我是谁”,几番寒暄后,话题就转到了“钱”上,借口推销书籍、纪念币、划拨款项、配车、帮助解决经费困难等,让受骗单位支付订购款、手续费等到指定银行账号实施诈骗。
四.冒充公检法机关。 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畏惧公检法部门的心虚与软弱心理,对受害人施压,击溃其心理防线,从而获取到被害人的银行账户和密码等信息。常见的有“快递有问题”、“电话欠费”、“涉嫌贩毒、洗黑钱案件”、“汇钱救急”、“遭到绑架”等场景。
除以上几种主要诈骗手段外,还有“快递未取”、“低息贷款”、“400开头的来电”等几种骗术也很常见。中国经济网时尚频道提醒大家,平日里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无论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轻易相信,应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设圈套的机会。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或向陌生人转账付款,必要时可以通过各种官方正规途径了解并确认信息,以减少不必要的财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