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里是儿童感冒的高发季节,在医院的儿科门诊常有这样的情况:“我的孩子发高烧,已经烧了两天了,再这样烧下去,会不会烧坏脑子?”“医生,这孩子吃药很不听话,你给她开个吊针吧……”很多家长在孩子发烧面前总会乱了手脚,有的甚至采取一些错误的处理方法,不仅对孩子的病情毫无帮助,有时还会使病情加重。
发热是孩子生病的信号,同时也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细胞抵抗细菌。另一方面,发热又是各种疾病的一个表现,所以发热本身是不会把人烧笨、烧聋,或者使脑筋变坏、智力变差的。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才能使脑实质本身受到破坏,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
不仅如此,人体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可以达到41.7℃,在这样的温度下,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而变质,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但是,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临床上只有对麻醉过敏,引起恶性发烧才可能达到如此高温。因此,当孩子发热而其他症状不明显时,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发热,无需过分紧张。
与此相反,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发烧会烧坏孩子的大脑,盲目地追求让孩子退热快,结果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退热过快、过猛,可能会使小儿体液大量丢失,引起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孩子体温升高并非一定就是发烧,除了生病,能引起小儿体温升高的因素还有很多。
由于小儿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所以小儿时期的正常体温会比成人稍高,昼夜之间体温还会有一定的波动。一般来讲,小儿正常腋下体温为36-37.4℃,但会出现晨间低、下午稍高的情况,但波动幅度不会超过1℃。此外,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等均可使小儿体温暂时升高,但这种体温变化不属于病理性发热。临床上,根据体温高低分为4种类型:低热<38℃,中热38-39℃,高热39-41℃,极热>41℃。
因此,孩子发热了,家长不应慌张,除了细致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如精神、胃口、呼吸、大小便)、监测体温外,还要分清孩子发热的类型,并采取正确的处理办法,专家总结了下面几种方法应对孩子的发烧:
1.打开门窗或利用风扇加速室内空气流通。
2.减少衣服,用30℃左右的温水擦浴;采用冰或冷水敷头颈、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冰敷时,冰袋外需裹一条薄毛巾,以防局部皮肤冻伤。
3.多饮水。饮水可补充蒸发的水分,饮水后的出汗、排尿可帮助退热。
4.正确使用退热药。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但小儿体温过高,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而且可能发生惊厥等。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退热药。
5.不滥用抗生素,药物能够口服时尽量口服,不能口服时可用静脉注射。使用抗生素要有足够疗程,不要随意改药、停药或者加药。
6.在各种综合的治疗下,孩子的发热仍然不能退下来,要配合医生,做好各项实验室检查,早日找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