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医术 儿童守护神
《离骚》有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常指一个人志向高远,品行高洁。太原市中医院儿科专家李玉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医术高明,又让患者倍感亲切温和,如沐春风,如浴阳光。
一个来自吕梁贫困山区的孩子,因高烧不退、全血细胞减少,被省内一大医院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肺炎等多种疾病。住院3周,花费2万余元,但病情没有丝毫好转,院方建议到北京就诊。
这对几近绝望的山里夫妇,在好心人的指点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李玉兰。“俺们没钱去北京,您就是俺们最后的希望了。不管结果咋样,俺们都认命了。”孩子的父母哭着说。
“还有什么比以性命相托更大的信任和更重的责任!”李玉兰内心震撼了。
详审症候、反复斟酌,李玉兰精心配制了中药方。又前后三次调整处方,十多天的治疗,仅花费140余元,孩子痊愈了。捧着孩子的笑脸,孩子父母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嘴里喃喃地说:“真是遇到贵人了,遇到神医了。”边说边摸索着口袋掏出50元,硬要塞到李玉兰手中,李玉兰微笑着拒绝了。
有一名湿疹患儿,因周身泛发型湿疹,皮肤奇痒难忍。多处求医问药收效甚微。慕名见到李玉兰,孩子的奶奶哭诉:“两个月了,各种抗过敏药都用过了,钱没少花,就是不见好,我的眼睛也快哭瞎了。”
在详询病情、认真检查、深思熟虑后,李玉兰确定了治疗方案。在与孩子奶奶沟通时,老人说:“你就放胆给我们治吧,好了是您的功劳,万一不行,也绝不怨您。”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和谐医疗的重要前提,在家长的配合下,经过半个月的中医治疗,孩子康复了。
有个发烧20多天的孩子,辗转找到李玉兰,李玉兰只用了3服药,孩子的烧就全退了。今年端午节,孩子的爷爷带着粽子、西瓜,进门就给李玉兰跪下了……
最令患者感动的是,在每个病例上,李玉兰都留有她的手机号,她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尤其对发烧患儿,她总是再三叮嘱家长,有什么情况随时联系她。
李玉兰的手机成了家里半夜三更的“常鸣钟”,无论是夜色沉沉还是晨曦微露,无论是挑灯夜战还是睡意朦胧,只要电话响起,她总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温柔地通过无线电波抚平家长的焦虑和不安。
李玉兰每月门诊病人在千人之上,每年的门诊量达1.8万余人次,占儿科门诊量的46%,全院门诊总量的16%。简单的数字,背后凝聚的却是心血与汗水的点滴付出。
“我爱这个职业,我很忙也很累,但当看到患儿从危重慢慢好起来,到成为活泼健康的孩子,我就有种特别的幸福感。”李玉兰说。
在李玉兰诊室的窗台上,有盆永不凋谢的兰花(塑料花),格外惹眼。“那是患者对李主任表达的感激之情。意指李主任品行高洁。”李玉兰的助理韩娟说。
重医德 患者贴心人
精勤不倦,妙手回春,慕名而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为了挂李玉兰的号,患者家属常常是天刚蒙蒙亮,就开始排队等候,有时一上午就挂出70多个号。
每当患者特别多的时候,李玉兰总要再三告诫身边的学生:“病人再多,做大夫的都不能急,以免误诊错诊,更不能压缩诊断时间,敷衍病人。”
为了诊治质量不降低,也为了救治更多的患者,李玉兰就从自己身上挤时间。每天,她都会提前半小时上班;中午1时多,太原市中医院里唯一还有患者的诊室就是她的诊室。
这个小习惯,她一坚持就是30多年。
儿科是所有医院最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一面是无法准确表述不适的患儿,一面是爱子心切、焦虑紧张的家长。尤其患儿高热惊厥,家长的急切是不言而喻的。常常还没说病史就“连珠炮”式地发问,您能给我们治好吗?您能保证吗?
李玉兰总会温和地安慰:“我虽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我会百分之百的用心来诊治孩子。”
李玉兰常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也不是神,但我们从事的工作面对的是生命,有时家长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虽然苛刻,但我们能做的就是“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对我来说,每天六七十个号,但对每个患者来说都是唯一的一次治疗的希望。与患者沟通,只有一个笨办法,就是真心地、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用心交流。”李玉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每为一个孩子诊疗,在号完脉后,李玉兰就会站起来,摸摸孩子这儿、摸摸孩子那儿,“这样能更全面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此她一天至少要起坐七八十次。“是不是您的椅子不太舒服?”一位患者家属误以为,随后他买来个厚厚的靠垫送给了李玉兰。
当遇到残疾患儿、下岗职工、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患者时,她更是格外关注,从不让他们去挂号。有时,患者家属带的钱不够买药,她会主动垫付。一次,一位患者家长专门花费了几十元打车来医院还挂号钱,李玉兰开玩笑说:“你打的的费用,比我垫付的还要多,太不划算了。”家长却回答:“您给我垫钱,是您的医德;我还您钱,是我的道德。”
身高不过1米5,总是满脸微笑的李玉兰,以她的十分严谨、百倍耐心,赢得了患儿家长的尊重。在她的诊室,经常可以看到患者送来的蜂蜜、小米、土豆等各种土特产品。“不值钱,就是我们的点心意。”患者放下东西,满眼感激地说。
“作为医生,还有什么比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更可贵的呢?”李玉兰说。
在小儿科这个“如履薄冰”的科室,尽管李玉兰的门诊量惊人、工作量惊人,但她却创造了30多年无一起投诉的奇迹。
接受患者的绝望,帮助他们重获希望,李玉兰用一个医生的爱心和耐心赢得了患者家属的尊重。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刻着他行医生涯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慰藉。”其实做医生有时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为人母 惭愧女人心
李玉兰认为“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对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李玉兰来说只能顾此失彼,对于家庭和儿子,李玉兰常常心怀歉疚。
当儿子大学毕业决定留在美国工作时,李玉兰虽舍不得却也没有异议。因为她不知道自己会一直忙到什么时候,她对同事说:“其实不论孩子离得远近,都得不到我这个妈妈的照顾。”
2010年中秋节,儿子终于从美国回来了,母子二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完的体己话。正准备洗菜做饭,电话响了。一名患儿高烧,家长希望李玉兰能给孩子看病。耐心地询问完孩子的病情,得知情况并不严重,李玉兰告诉对方值班医生完全有能力诊治孩子的疾病。但家长坚决不同意,情急之下甚至责问:“你是不是母亲?你还是不是白衣天使?”
“孩子患病,家长很心疼很着急,说点过激的话很正常。”李玉兰迅速赶到医院。在医患矛盾凸显的今天,李玉兰认为,大夫的态度很重要,一定要多与患者沟通,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另一方面暗示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手段。
“整天面对这么多小孩的哭声,你就不烦?”经常有人问李玉兰。“说实话,年轻时也急躁过。但关键是你爱不爱所从事的职业,爱的话,即使累也是一种快乐,心里就不会烦了。”
2011年儿子结婚,李玉兰只请了1天假,一切从简。婚礼现场,按习俗,儿子和儿媳要向父母二老表达感恩之情,当天的情况却令来宾们颇感意外。在亲朋的注视下,李玉兰深情地说:“儿子你今天成家了,妈妈很欣慰。从小到大,妈妈没有照顾好你。可妈妈的工作就是这样,这么多年来妈妈要谢谢你这么理解妈妈、支持妈妈!”儿子和儿媳向母亲深鞠一躬说:“我们为有您这样伟大的母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汗水换来喜悦,心血凝成收获。面对“山西省职业道德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感动生命十佳白衣天使、名特医学专家”等一大堆荣誉,李玉兰说:“我永远感恩,如果没有导医维持秩序,没有挂号室人员的辛苦,没有助手们的帮忙,我一个人怎么可能每天完成那么大的工作量?是他们的默默无闻托起了我。”
“褪去荣誉的光环,我还是个普通的医生。从得奖的那一刻起,我感觉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白衣天使是纯洁善良、充满爱心的,我只有继续实实在在地做事,才对得起这些荣誉。”这就是李玉兰的心声。
年届60岁的她,早在六七年前就有多家医院伸出橄榄枝,愿意月薪一万元聘请她。“李主任55岁开始,每年3月她生日前,一些大医院的人就会过来,希望高薪聘请她,也有打电话的,但都被她婉言拒绝。”韩娟告诉记者。
“是太原市中医院培养了我,患者也习惯了到这里找我,我舍不得离开。”李玉兰说。因为不忍拂别人的好意,5年来李玉兰一直用延退的方法。“傻到比返聘医生又少了份退休工资。也就是每月少拿了三千多元。”李玉兰的一位同事告诉记者。
“寒热温凉,百味草药调平和;升降浮沉,千般良方送安康。”或许挂在太原市中医院门口的这副对联,就是对李玉兰医术、人品、医德的最好诠释。
本报通讯员 摄
本报记者 曹秀娟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